泉州舉行兩岸家書研討會 9封家信述盡閩臺“紙短情長”
2021-12-30 10:19:03 來源: 石獅日報
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藏9封署名“云鵬”寫給父親的家信,作者王云鵬,1924年12月7日出生,是福建省晉江縣清濛鄉人。1945年10月赴臺,在臺灣省基隆市警察局任職,這些家信作為王云鵬不經意間留下的歷史資料,對了解光復初期的閩臺社會,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。11月25日,閩臺民間交流與兩岸家書研討會在泉州舉行,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原館長楊彥杰以這9封家信為例,做了主旨報告。
楊館長走訪王云鵬的出生地,查閱相關資料,對“云鵬家書”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查和研究。王云鵬抵達臺灣后多次給父親寫信,留存的“云鵬家書”共有9封。大部分信件都寫于1946年,只有一封信寫于1947年。楊館長從這些信件分析了光復初期兩岸通信,王云鵬在臺灣的工作、生活以及閩臺往來等情況。
1946年3月15日王云鵬的信中寫道:“兒自去年十月廿四到臺灣以來,先后□信數封,或因交通未便,難以全數收到。前接大人□□□寄來信,別后一切聊獲安慰。”4月11日的信中又寫道:“自二月前接奉大人一信后,于今時久未再接悉來示。”16日的信中提到:“本月寄家信數封,未審大人收到否?”
1945年10月24日到達臺灣后,王云鵬就急切地與家人聯系,不斷寄信回家??墒且恢钡?946年4月中旬,也就是半年以后,他才收到父親一封信,可見當時通信狀況惡劣。6月下旬通信狀況有了明顯改善。父親在每封信上都批注收信日期。如第五封1946年6月28日信,7月12日到(用了14天);第六封7月19日信,7月30日到(用了11天)。每次從基隆寄信回清濛老家,父親約半個月就能收到。王云鵬工作變動都會在家書中告訴父親,讓老人家高興。
在“云鵬家書”中,多次提到家鄉的親友到臺灣找他的事。有的人是來探親,更多的人是來找工作,甚至連他的老父親也有到臺一游的念頭。特別是1946年6月,王云鵬和家人家信往來頻繁以后,到臺灣找他的親友特別多。6月3日,王云鵬在信中提到:“嘉德等一行三人近日安抵基隆,現正在謀職中。”28日信中又說:“最近鄉中親友相繼來臺者數人,經兒與懷忠各方介紹,稍得工作以維生活?,F天寶叔在基隆市信義區公所任職……”王云鵬在信中多次提到:“臺灣謀職艱難,如事先未覓妥職業,切勿輕易來臺,以免往返之苦,花費之巨。”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從福建到臺灣找工作的人很多,以親友關系相互牽引赴臺。通過信中的反映,王云鵬對家中生活開支也有一些幫助。
在調查中,楊館長還獲悉,王云鵬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回到了家鄉,到曾經生活過的老房子、“王氏宗祠”、就讀過的“金青小學”校址走一走看一看。2001年2月15日,王云鵬老人在臺灣去世,享年78歲。
楊館長說,“云鵬家書”從親人通信的角度,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王云鵬在臺灣的工作、生活情況,尤其是與家鄉親友的往來互動的情感交流。70多年后還能夠從信中的細節了解當時的閩臺社會與閩臺關系,這是十分寶貴的材料。
(洪亞男陳曉嵐)
[責任編輯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