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協和醫院引進3D打印技術 給患者“量身定制”矯形輔具
骨折后,病人常常要打上石膏、纏上繃帶,石膏笨重又不透氣,讓病人非常痛苦;四肢功能康復訓練時,腦癱病人常常要用上熱塑板,熱塑板堅硬又厚重,非常不方便……在協和深圳醫院,上述情景很快將不再出現。
近日,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(南山醫院)獲悉,在“三名工程”團隊——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燕鐵斌教授康復醫學團隊的幫助下,該院康復醫學科引進了3D打印技術,給患者“量身定制”高分子材料的矯形輔具。
于先生(化名)是一名腦出血患者,手術后剛到協和深圳醫院康復醫學科的時候,他的運動功能受到影響,肢體偏癱,右側肢體肌張力增高,右上肢痙攣,右手不能伸張,右下肢肌張力高,右足下垂。
通過評估之后,該院康復科劉家慶治療師進行實體掃描,根據掃描數據,按照于先生的手、足結構給他制作了低溫熱塑輔具,輔助他進行康復訓練,慢慢恢復四肢的功能。最近,于先生右手的訓練進入第三階段。為了幫助他快速康復,協和深圳醫院康復醫學科幫他“定制”了一副新的矯形輔具。
醫生用掃描儀對于先生的右手掌、手腕和手臂進行3D掃描,同時,電腦通過讀取數據建模,根據他的手臂、手掌和手踝關節的建模,自動建立輔具模。最后,3D打印機將模型打印出來。“新的輔具非常輕,還可以隨時拆卸,使用非常方便。”于先生說。
作為新興技術,3D打印技術正加速應用于我國醫療領域,包括骨科、神經外科、矯形科、康復科、心內科、皮膚科、口腔科等眾多科室。
與傳統的石膏或低溫熱塑板相比,3D打印輔具有幾大優勢:一是重量更輕,更透氣。二是成本更低。3D打印康復輔具的價格只有熱塑板輔具的五分之一,大大減少了患者醫療費用。三是尺寸更精準,真正體現“量體裁衣”。三維掃描獲取人體數據,可以減少人工測量時的尺寸誤差,更加貼合人體,佩戴更加舒適。
[責任編輯:]